学院新闻

2023年冬季·金沙8888js官方教师田野作业能力提升·聊城组(二)

发布者:金沙8888js官方发布时间:2023-11-29作者:浏览次数:10


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

                     ——傅斯年

傅斯年,山东聊城人,著名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教育家。我们田野作业所追求和要达到的境界在百年之前已经被其形象的表达了。

1129日田野小组成员们起床后就立刻聚在一起开起了晨会,探讨、确定本次田野作业的调查对象,在谈论了前一天市文化馆给予的一些重要非遗项目后,决定在有限的时间内,挖掘聊城八角鼓在当地的文化生态。

田野小组成员进行晨会

经过与多方打听,一行人联系上了聊城八角鼓非遗传承人商刚老师,并随即来到他在东昌府区文化馆的办公室拜访。介绍我们来意之后,商刚老师十分热情带领组员们参观了东昌府文化馆并对聊城八角鼓作了详细介绍,并与大家亲切交流、展示聊城八角鼓演奏方法。

商刚老师在讲解聊城八角鼓

田野小组成员学习聊城八角鼓的演奏方式

同时,商老师展示了“聊城八角鼓”的影像资料,对“聊城八角鼓”的传承与创新谈了自己的想法:“对八角鼓的创新中,是要保留原汁原味的八角鼓唱段,还是在现在文化飞速发展的现代进行适应与更新,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田野小组成员与商刚老师在东昌府文化馆合影

返程后,韩隆政和唐天齐老师组织大家进行总结,组员们纷纷表述自己的收获和疑惑。其中,最大的疑惑就是:据文化馆介绍,在聊城说到八角鼓就是找商刚老师,商刚老师今天在与大家交流过程中也提到自己师父已经过世,自己后面也无人学习。组员们这里就提出是否还有其他八角鼓艺人呢?是否表演形式不同呢?是否到了无人传承、无法传承的地步了呢?在经过查阅相关聊城八角鼓文献、报道之后,组员们锁定了一个叫冯庄村的地方,以及聊城八角鼓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李以章和逯焕斌及徒弟谷云龙等。

第二天,田野小组成员按照计划,赴冯庄村探寻文献、报道中所说的“原汁原味”的聊城八角鼓。

田野小组来到了已经被拆迁的冯庄村

但让大家意想不到的是,按导航来到的冯庄村竟然是一片废墟,房屋全拆了,周边只有田地。正当大家以为扑空了的时候,路遇一位种地的大爷,他告诉我们冯庄村整体搬迁到附近还建小区了,遂成员们欣喜且期待地冲向冯庄小区。进小区后按照惯例找正在进行户外文娱活动的大爷大妈,可能得到信息的成功率会大一些。在我们与“象棋大爷”们询问的过程中,一位拄拐的大爷走进了大家的视线,并立马被“象棋大爷”们指出:“你们就找他,他是八角鼓专家!”

田野小组初遇谷云龙老师

这位拄拐大爷就是文献中提到的非遗传承人李以章的徒弟,现年85岁的谷云龙老师。跟随他来到他家后,他热情的招呼大家就坐,并拿出了自己珍藏的照片和一些材料,然后开始向我们一一道来他与八角鼓的故事:八角鼓是起源于满族旗人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开始流传于北京,后沿运河南下传入山东聊城等地。后经聊城艺人的丰富和发展,形成了具有聊城特色的全国独一无二的说唱艺术,进而成为山东八角鼓流传最盛的一支。八角鼓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哼哼”之说,八角鼓作为聊城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艺术瑰宝,对它的保护、挖掘有着极大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艺术价值。

谷云龙老师给大家一一介绍自己珍藏的八角鼓老照片

谷云龙老师与田野小组交流

小时候每到春节,村里就会搭建戏台,全村人聚集到村头看艺人们演唱八角鼓。”谷云龙老师说道。如今在他及其他一些老艺人的指导下,冯庄村已经有好几个年轻人学会了表演八角鼓,他们不仅在农闲季节到附近村子演出,还到市里参加各种演出活动。

冯庄村艺术团八角鼓比赛留念照片

谷云龙老师除了挖掘传统剧目外,还把一些老调更新,填上新词,为八角鼓艺术注入时代元素,创作了十多首现代曲目,作品包括《聊城辉煌》《东昌凤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志在农村》等。

谷云龙老师演唱自己改编的新曲《冯庄村好风光》

田野团队与谷云龙老师及其老伴合影

结束冯庄小区的田野工作后,小组成员都若有所思。

两种“聊城八角鼓”文化表达,对大家的冲击是挺大的。也许我们后面再探寻一个“聊城八角鼓”团体,可能依旧有差异甚至矛盾,如何去理解、接受不同环境、不同人群、不同心态、不同条件下研究对象的差异是小组成员们返程时一直争论的问题。就用这样一段话来暂时帮助大家消化这一阶段的困惑吧:

艺术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质与创造力的最大体现。对艺术条分缕析、追根溯源的观照就是对整个民族文化史的试读。当我们深情地注目于每一种艺术形式,以及由这些彼此相通的艺术表达出的颜色、声音、气味、光、热,以及种种民族文化特有的印记——当它们不可避免随时随地发生异变之时,我们一方面惋惜,另一方面却也应该为此感到高兴——因为,这正是古老的中华文明不断催生和复兴的标志。这是一种自信,是文明本身的自信。

——《正在消失的艺术·文明的自信》